法监
![]()
常有人问“甘肃的西宁、银川凭啥成了青海宁夏省会”,还衍生出“借来的省会”说法,其实这里先得澄清一个核心事实:西宁是青海省省会,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,二者从来不属于现在的甘肃省,这个“错位”认知,根源是清末到民国时期西北行政区划的剧烈变革。
回溯历史,清末民初的“大甘肃”版图远比现在广阔,如今青海、宁夏的绝大部分区域,当时都在甘肃管辖范围内。这种格局是明清两代出于西北边疆稳定、方便统筹管理形成的——毕竟过去西北交通不便、治理难度大,较大的行政区划能更高效地调配资源、应对外患。
而西宁和银川,最初虽都是“大甘肃”旗下的重要城镇,却凭借各自独特的优势,成了后来新省份的核心。西宁地处青海东部湟水谷地,东接甘肃、西连青藏,是中原进入青藏高原的“门户枢纽”,在“大甘肃”时期就已是管辖青海东部的行政、军事中心,不仅有完善的治理体系,还聚集了人口和资源。1928年,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,从甘肃析出青海地区设青海省,成熟的西宁自然从“甘肃属城”变成青海省会,这不是“借”,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。
银川的转变则离不开黄河。作为宁夏平原的核心,银川自古靠黄河灌溉,农业发达,有“塞上江南”的美誉,在“大甘肃”时期就是宁夏地区的经济、文化中心。1928年宁夏从甘肃析出设宁夏省,银川凭优越的农业基础和居中的地理位置,成为宁夏省省会;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,它继续担任首府,靠的是“粮仓基底”带来的硬实力。
说到底,“借来的省会”只是对区划演变的通俗误解。清末民国的西北区划调整,不是简单的“分割”或“借用”,而是国家结合边疆治理、民族分布、经济格局做出的战略安排。西宁能成为青海省会,靠的是青藏门户的枢纽价值;银川能成为宁夏首府,凭的是塞上粮仓的经济基础,它们都是凭借自身实力,匹配了所在省份的发展需求。
如今甘、青、宁三省区虽各自发展,但西宁、银川与甘肃的历史渊源,仍在文化、交通、经济往来中清晰可见。这段历史也印证了:一座城市能否成为省会,从不是“归属谁”的问题,而是“能不能撑起区域发展”的实力问题。